Blog

21 10 月, 2018

s1658

信扫描序列号:s1658
写信日期:1992-10-04
写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受害日期:1938-08-11
受害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写信人:林传易
受害人:林诚厚(林传易的父亲)
类别:轰炸(AB)
细节:田世信寄来一封关于受害者的信。林传易的父亲1938年回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幸遭到了日本飞机轰炸武汉,我父亲当场炸死。在武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周恩来、范长江等社会名流都来参加追悼会。父亲的死去给我家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我有权利要求日本政府赔偿我们的损失。

 

童增同志:
  您好!
  现寄上林诚厚之子林传易所写的材料和当时报纸的复印件共两份,林的通讯地址,他的材料中已有。我的通讯地址是:100020 朝外东大桥路甲六号楼美院宿舍907室
  电话:5007775-316
  好,麻烦您了,多谢!
  此致
敬礼

田世信
92.10.12

童增同志:
  您好!
  从1992年10月份《读者文摘》上“向日本要求受害赔偿”一文获悉,您们准备征集一亿同胞签名,要求日本向受害同胞进行赔偿。作为抗日战争中遇难者的家属,我对您们这一为千千万万受害同胞伸张正义的壮举表示深深的敬意!
  我父亲林诚厚生前是中山大学教授,1938年回武汉省亲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幸于当年8月11日日寇轰炸武汉时遇难,当年仅29岁。父亲遇难后,武汉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周恩来、郭沫若、范长江、胡愈之、田汉等领导人和社会名流参加了父亲的追悼会。父亲遇难时,我不满五岁,弟弟(林传律)还是一两岁的婴儿,我们兄弟二人是靠母亲在小学教书得来的微薄薪水和亲戚的接济长大成人的。由于生活负担过重,长期积劳成疾,母亲也于1967年过早地去世,当时她还不到60岁。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我们全家带来了难以言状的苦难,作为遇难者家属,我们有权要求日本进行赔偿。
  此致
崇高的敬礼!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
林传易
92.10.4

通讯地址:广州五山1131信箱
邮政编码:510640

武汉日报消息栏登载追悼会消息(剪自武汉日报八月二十五日)

林诚厚追悼会定二十八日举行

  中大教授林诚厚先生,前由粤来汉参加抗战工作,不幸于八月十一日敌机狂炸武汉时在华中大学殉难,此间林氏生前好友,定二十八日下午三时,假汉口五族街青年会礼堂举行追悼大会。
民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九日大公报刊载追悼大会经遇情形

悲愤热烈 追悼林诚厚先生!

  (本报特写)林诚厚先生——这个年轻的学者——为了保卫大武汉,而奔至武汉任教;但不幸在“八•十一”日遭到敌机的惨炸,这实在是一件可惋惜的事。
  “林诚厚先生追悼大会”的蓝布旗帜带着悲哀系于五族街青[年]会礼堂门上,不到三点钟,在礼堂内已挤满了人群,各处所赠的挽联花圈布满灵堂,配着林先生遗像的是陈诚部长的挽联,其余的是周副部长恩来及郭厅长沫若。本报总编辑吴克坚的挽词,以及许多救亡团体的挽词,琳琅满目,备极哀思。
  到会的有三百多人,以政治部第三厅到者最多。记者在人群中发现有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负责人董必武先生。
  大会在哀乐之中开始,首先是献花圈,由周副部长恩来主献,周先生戎装佩剑,举行了隆重的献圈礼。
  林诚厚先生的好友范寿康先生报告了死者的历史,林先生是鄂城人,年纪仅二十九岁,但是,他的博学渊深以及处世的态度都使人敬佩,尤其是这次为了保卫大武汉,义不容辞的来汉就职,因此而被炸死,更使人加倍的惋惜。
  继由周副部长致开会辞。他依旧用很清晰明确的声音,讲述了林先生此次被炸死,应激起大家抗战的意志,更加坚决的来保卫大武汉,争取抗战胜利,应如此设想来纪念林同志,才是追悼死者的真意。同时更应坚持持久战,以回答敌人残暴的兽行。
  再次讲话的是郭沫若厅长,郭厅长的热情永远流露于群众面前。他说:“由此可见,一个政治工作人员应不怕死,应不向后逃,才是纪念林先生;一个政治工作人员应时时预备杀身成仁,为了保卫大武汉,坚守大武汉!”这热情的呼喊,无疑地惹起了全场的共鸣。
  范扬先生,郑彦棻先生都发表了谈话。
  纪念一个年轻有为的学者,纪念一个保卫大武汉而死的学者,纪念一个有良心的不后退的学者,在今天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形势上,无论是在散漫不振的文化界上,都有其大的意义。因为,敌寇不仅要毁灭我们的文化机关,而且,要射杀我们文化机关最优秀的制造者,文化人!(密林)

s1658-e s1658-p1 s1658-p2 s1658-p3 s1658-p4

轰炸(AB)
About 10000cfj_3o5som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