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扫描序列号:s0578
写信日期:1992-10-15
写信地址:湖北省襄樊市
受害日期:无
受害地址:无
写信人:周祖琼
受害人:无
类别:其它(OT)
细节:看到童先生发表的文章迫切的想和童先生联系,经过几经辗转和敷衍终于和童先生取得了联系,愿和童先生一起进行索赔事业,支持索赔。
童增同志:
你好,辛苦了!
我和你素不相识,而今却成了知己。今天第一次给你写信,感到有很多话想说。因为是第一次通信,谈多了唯恐不妥。又因为襄樊距北京太远,取得一次联系是很不容易的,况且你的通信地址和邮编号来之不易,所以,这封信上就适当地多说几句。请予以谅解。
一、给你写信前的奔走。自今年五月从《报刊文摘》报上看到日本《读卖新闻》发表的《中国民间对日索赔问题》一文后,我迫切地想和你取得联系,曾与《报刊文摘》报去信打探与你联系的途径,回信说:《中国对日民间索赔问题》一文是从《中国青年参考》转载的,《中国青年参考》是《中国青年报》社的一个刊物,叫与《中国青年报》联系,并告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设在北京。于是,我就向《中国青年报》联系,时过一个多月没有回音。等了等,我又给《中国青年报》和《中国老年报》去信,附有“我向日本政府索赔”的文章,还附有邮票,求得回信。至今没有回信,如石沉大海。未认识到当今他们的《为人民服务》宗旨退化到何等程度。此后,我又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去信询问你的地址、邮编号,至今一月有余,也无回音。这才想到他们害的是同样病,连“为你服务”的意义也不存在了(这不是牢骚,而是对丑恶的揭露)。他们如此地对待人民群众的来信,人民群众又如何能取信于他们。
在采取上述办法与你取不上联系之后,我先后到过襄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人访接待室、老干局、老龄委、市人大、市政协、市红十字会诸单位,拿着材料和他们交流“对日索赔”问题,求教他们该怎么办(我想对日索赔是大事,政府可能有安排),回答的是一样的;上面没有指示,无可奉告。十月十三日,我第二次去市人民政府找市长,因值班市长不在,我又去老龄委谈了与你联系不上的情况,于是一位陈同志很热情,从档案柜内翻出了一份《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份刊物,把我很长时间想得到的你的地址和邮编号给解决了。为我给你写信提供了条件。
我从你的文章中发现“受害赔偿”这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过去为什么长期没有人发现,一句话,是宽容和盲从。我从你的“受害赔偿”论中看到希望,对日索赔问题,我们已经等了几十年了,过去的国民党未能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这样和那样的原因,也没有得到解决。而在1972年的特殊条件下和日本建立了邦交正常化,关于索赔问题,在《中日联合声明》中只提出了“战争索赔给以免除”,而“民间对日索赔问题”巧妙地安排给后人来解决。但是,长时间来没有人能够发现这个问题,而是被你给发现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你说出了我们想说而未说的话,你做了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你等志士仁人是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你们的这一作为是功德无量的,将名载青史,万代流传,我们崇敬你的壮举。
我今天给你来信,除告知上述情况外,提出两点要求:
一、我们在襄樊市距北京太远,有关索赔的情况还能及时知晓,不知道怎么办,办什么?需要及时得到指导。
二、尽快地把“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组织建立起来,以利开展工作,没有组织机构,“索赔”将是一句空话,再大的宏志也是泡影。我和当地政府的同志交流中,热情地提出“有了组织就好办了,或指定哪个单位办理,也要从上边来”,他们的意见是很忠恳的。
关于“索赔”问题,我们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方面是上边的工作,包括对日本和国际上的工作;一方面是下边的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全国人民认识到“穷人受欺,弱国挨打”,是因为经济落后的道理,从而提高中国人的发奋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不再受外国侵略。同时要作大量的登记统计工作和评价、计价工作,确切地把所有的损害(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归总起来,以便与日交涉,达到受害者都能得到应得的赔偿。
今天的来信,未免说的太多。不过,“人逢知己千言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担心因你工作忙,没有时间看,就此搁笔。望指导。
祝贺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襄樊地区遭受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者
周祖琼
1992年10月15日
附回信邮资:20分一份。